文/编辑:快看张同学
1999 年,夏威夷的教堂里,99 岁的张学良遇见了一个年轻人,对方说自己是杨虎城的孙子,想替父辈了却一桩心愿,张学良听完,只慢慢说了句 “好好,谢谢”,就没再言语。
这场见面,距离西安事变已过去六十多年,一个是当年的少帅,一个是老战友的后人,本该有太多话可说,为何只剩这简短四字?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过往?
百岁寿宴上的沉默
1999 年,张学良的百岁寿宴办得热闹,来了不少人,围着他说话,他也乐意回应,精神头看着不错,杨瀚也来了,他是杨虎城的孙子,之前在教堂见了一次,心里总觉得没说完,这次,他又走到张学良面前,提起了祖父杨虎城,刚才还笑着的张学良,脸一下子沉了,表情严肃起来。
过了好一会儿,张学良才开腔,还是那几句简单的话,杨瀚看着他,心里更不是滋味了,他想起父亲杨拯民,父亲是杨虎城的大儿子,当年侥幸活了下来,却一辈子都有个遗憾。
父亲总说,想找张学良聊聊,问问当年祖父被抓后,到底经历了什么,有没有什么未了的事,可身体不允许,直到去世也没成行,杨瀚来这两趟,就是想替父亲完成这个心愿,他费了不少劲才联系上,没想到会是这样。
一开始,他以为是张学良年纪大了,反应慢,记不清往事了,可寿宴上看,老人思路清楚得很,聊别的都顺顺当当,这就怪了,为啥唯独提到杨虎城,他就这么冷淡?杨瀚想不明白,1949 年深秋,重庆那边传来消息,杨虎城一家被杀害了,连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,都没逃过。
那会儿,杨拯民不在身边,才保住一条命,消息传到张学良耳朵里时,他正被软禁在台湾的山里,听看管他的人说,那天晚上,张学良房间的灯亮到天亮,从那以后,没人敢在他面前提 “杨虎城” 这三个字,有些事,不是忘了,是不敢想。
石缝中的抉择
国家档案馆里,有份西安事变的特藏档案,纸都黄了,上面是 1936 年 12 月 13 日凌晨的记录,张学良和杨虎城在上面签了字,还写了 “同舟共济,共赴国难”,可就在那天,两人吵了一架,吵的是怎么处置蒋介石,杨虎城说,不能就这么放了,得让他写个书面保证,答应停止内战、一起抗日,不然放回去肯定报复。
张学良不这么想,他觉得做人得讲信用,既然蒋介石答应了,就该放他走,不然显得他们没诚意,两人谁也没说服谁,最后,还是按张学良的意思,放蒋介石回了南京,这决定,后来想起来,真是一步错步步错,蒋介石一回去,脸就变了。
没过几天,就给张学良安了个 “首谋伙党” 的罪名,判了十年刑,虽说没多久就赦免了,可实际上,是把他软禁了起来,这一禁就是五十多年,对杨虎城,蒋介石更狠,先是让他出国 “考察”,明着是重用,暗地里把他的兵权给收了。
等杨虎城想回国的时候,路早被堵死了,好不容易绕着回来,直接就被抓进了监狱,这一关,就是十二年,这事张学良后来才知道。
1950 年代,张学良在日记里写:“虎城遭难,是我的错,要是当初听他的,说不定能保住他。”可世上哪有后悔药?一步踏错,就是两家人的不同命运,当年一起拍板干大事,到最后,一个被关到老,一个丢了性命,这账,怎么算得清?
教堂里的四个字
1999 年春天,夏威夷的教堂很安静,99 岁的张学良坐在那里,背有点弯,但腰杆还挺得直,杨瀚走了过去,手里攥着父亲留下的旧照片,那是杨虎城和张学良早年的合影,他深吸一口气,说自己是杨虎城的孙子。
张学良抬起头,看了他好一会儿,眼神里像有很多东西在翻涌,又很快平复下去,然后,就说了 “好好,谢谢” 四个字,杨瀚愣在那儿,准备好的话全堵在了喉咙里,他本来想问,当年祖父和张学良在西安城墙上说的那些话,算不算数。
他来之前翻了不少资料,知道西安事变前,张学良其实瞧不上杨虎城,一个是东北王的儿子,读洋书骑大马;一个是草根出身,靠打仗拼前程,后来是杨虎城阅兵那天,西北军走得整整齐齐,张学良才改了看法,两人喝酒聊国家,聊到对蒋介石的不满,越聊越投缘。
这些过往,和眼前的冷淡,怎么也对不上,杨瀚想不通,难道几十年的交情,真就剩这四个字了?张学良慢慢站起身,往教堂外走,杨瀚跟在后面,海边的风吹着,谁都没再说话,他想起祖父在狱里写的信,说当年和张学良约定,要一起看到抗日胜利,可祖父没等到,张学良等到了,却被关了大半辈子。
或许,有些话不是不想说,是说不出口,就像心里压着块石头,搬不动,也放不下,那句 “好好,谢谢”,说不定是老人能给出的,最沉的回答。
历史账本外的功绩
西安事变后,有人骂张学良鲁莽,有人说杨虎城激进,但放在当时的局面看,两人的选择,其实没那么多对错可言,那会儿东北丢了,华北也岌岌可危,蒋介石一门心思要打内战,张学良带着东北军,打也不是,不打也不是,士兵们想家,哭着要打回老家去,他这个当司令的,心里比谁都难受。
杨虎城在西北,看得更清楚,共产党的队伍虽然人少,可劲头不一样,军民一条心,他觉得国民党那套已经行不通了,再耗下去,国家真就没了,两人能凑到一起,说到底是因为都急,急着要抗日,急着要保住这个国家,这种急,让两个出身差老远的人,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。
后来张学良被软禁,东北军慢慢散了,杨虎城被害,西北军也没了踪影,但他们搞成的西安事变,实实在在改变了局面,国共合作了,全国的力量拧到了一起,哪怕后来有再多波折,至少那会儿,中国人没再自己打自己,腾出了手对付日本人。
杨瀚后来在博物馆看到过一份档案,是 1937 年的征兵数据,西安事变后,报名参军的年轻人,比之前多了一倍还多,这就是他们干成的事,不管后人怎么评说,不管两人之间有多少疙瘩,这一点,谁也抹不掉。
总结
1999 年的两次见面,张学良对杨瀚的冷淡,藏着的或许不是无情,而是太重的愧疚,从西安事变的一拍即合,到处置蒋介石时的分歧,再到后来天差地别的命运,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故事,缠满了历史的线头。
杨瀚没得到想要的答案,但或许答案早已写在历史里,他们都是为了国家急过、拼过的人,不管结局如何,那份救亡图存的勇气,已经刻进了民族的记忆里,时间会磨掉很多东西,可有些功绩,永远都在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金鼎配资-炒股十倍杠杆软件-正规杠杆炒股官网-炒股杠杆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